彭德怀打仗很厉害,为何带出来的名将并不多?陈毅的评价十分中肯

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2021金字招牌 > 新闻动态 > 彭德怀打仗很厉害,为何带出来的名将并不多?陈毅的评价十分中肯

彭德怀打仗很厉害,为何带出来的名将并不多?陈毅的评价十分中肯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5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
文|避寒

编辑|避寒

文|避寒

编辑|避寒

1955年授衔,十大元帅里,彭德怀排第二,可奇怪的是,他带的第一野战军,出的将军少得可怜。

华东野战军出了一百多个将军,东北野战军更多,就连二野也比一野强。陈毅后来说了一句话,点破了真相。

展开剩余93%

3个团对14万大军

1947年3月13日,胡宗南的15个旅,14万人,兵分两路扑向延安。

彭德怀手里有多少兵?3个团,5000人,这不是打仗,是要命。

毛泽东问彭德怀:"能守几天?"

"一周。"

"够了。"

延安城里,老百姓在撤离,党中央的文件在打包,电台在拆卸。彭德怀站在城头,看着黑压压的国军,他心里清楚,这一仗,守不住城,只能保住人。

6天后,延安丢了。

国民党的报纸疯了一样报道:"攻克延安,共党覆灭在即。"

可他们不知道,彭德怀已经带着部队钻进了陕北的沟沟壑壑,这片黄土高原,成了他的战场。

你以为这就完了?

没有。

青海的马步芳,宁夏的马鸿逵,趁火打劫。两路马家军,从西边压过来,占了庆阳、合水、环县。他们在占领区干什么?烧房子,抢粮食,抓到民兵就割头。

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,腹背受敌。

前面是胡宗南的14万主力,后面是两个马家军阀,加起来又是好几万人,而他自己,到1947年底,部队发展到15万人,已经是极限。

这个数字,是东北野战军的零头。

林彪在东北,手下70万人;陈毅在华东,60万;刘伯承在中原,也有30万;就连华北军区,都比彭德怀的人多。

兵力少,不是彭德怀不会带兵。

是西北真的穷。

彭德怀跟习仲勋、周恩来在真武洞开会,窑洞里点着油灯,烟熏火燎的,几个人围着一张破桌子,摊开地图。

"胡宗南集结在蟠龙一带,暂时不动。"彭德怀用手指在地图上划拉。

"那咱们打马家军?"习仲勋问。

"对,先收复陇东。"

这就是西北战场的现实,敌人多,咱们少,只能东打一下,西打一下,哪里有机会就打哪里。

一把小米养活不了大部队

陕北有多穷?

一个县,能凑出来的青壮年,不到一千。

山西、河北那边,一个县随便拉出来三五千人当兵。江苏、山东更夸张,有的县能出上万兵员。

陕北不行,地少,人少,粮食少。

彭德怀的部队,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,1948年冬天,陕北窑洞里,炭火微红,炊事班长端着半块烤南瓜,愁眉苦脸。

彭德怀摆摆手:"把小米留给伤员,我吃这个就行。"

这不是摆样子,是真穷。

华东野战军打仗,后面跟着几十万民工推小车送粮食,那叫气派。东北野战军更不用说,有苏联的援助,有工业区的支持,装备比国军还好。

彭德怀呢?

打一仗,缴获的枪支弹药,还不够消耗的,有时候子弹不够,战士们只能拼刺刀。

你让他怎么扩军?怎么培养将领?

部队吃不饱饭,哪有时间搞军事训练?干部天天带着战士找粮食,找根据地藏身,哪有精力办军校、办培训班?

华东野战军办过很多军政大学,培养干部。东北野战军更厉害,从苏联请来教官,系统培训指挥员。

西北野战军呢?连固定的驻地都没有。

今天在这个山沟,明天在那个窑洞,胡宗南的部队追得紧,彭德怀就带着人跑。跑累了,找个地方歇两天,敌人又来了,接着跑。

这种环境下,别说办军校了,能保住部队不散就不错了。

陈毅1947年秋天到了陕北一趟,他是来开会的。

会后,他跟彭德怀在窑洞里聊天,窑洞外面,风呼呼地刮,陕北的秋天,冷得刺骨。

陈毅说:"我以前看中央来电,老表扬你们西北野战军,还以为中央对我们华野有意见。"

彭德怀苦笑:"表扬?表扬能当饭吃吗?"

陈毅这才明白,西北的苦,不身临其境,根本体会不到。

他看着窑洞里的陈设,一张破桌子,几条板凳,墙上挂着一张褪色的地图,桌上放着半碗冷饭,上面漂着几粒沙子。

"彭总,你们就吃这个?"

"能吃上就不错了。"

陈毅沉默了,他在华东,部队虽然也苦,可比这里强多了。山东的老百姓,再穷也能支援前线。陕北的老百姓,自己都吃不饱。

他后来说:"彭老总带兵厉害,可是部队太穷,打不起大规模的仗,也养不起太多干部。"

这话,说到点子上了。

保命比扩张更重要

彭德怀的任务,跟别的野战军不一样。

林彪在东北,任务是歼灭国军主力,解放全东北;陈毅在华东,任务是打垮蒋介石的嫡系部队;刘伯承在中原,任务是千里跃进大别山,把战线推到国统区。

彭德怀的任务呢?保住党中央。

毛泽东就在陕北,周恩来就在陕北,中央机关就在陕北。

彭德怀不能输,输了,党中央就危险了。

所以他打仗,不求歼灭多少敌人,只求拖住胡宗南。他的战术,叫"蘑菇战术",敌人来了,他就跑;敌人走了,他就打;敌人分散,他就吃掉一块;敌人集中,他就躲起来。

青化砭、羊马河、蟠龙镇,三战三捷。

每一仗,都是小规模的伏击战,吃掉敌人一个旅,两个旅,然后马上撤,绝不恋战。

这种打法,注定了部队规模上不去。

你想想,一支部队,天天在沟沟壑壑里转悠,吃了上顿没下顿,哪有机会坐下来办军校?哪有时间培养高级指挥员?

彭德怀自己也清楚,他不是不想扩军,是条件不允许。

1947年5月,蟠龙战役结束后,部队在真武洞开庆功会,战士们围着篝火,唱着歌,这是难得的轻松时刻。

彭德怀坐在一边,看着这些年轻的脸,他们很多人,才十七八岁,还是孩子,可是在战场上,个个都是勇士。

"这些娃娃,都是好样的。"彭德怀对习仲勋说。

"是啊,可惜兵太少了。"

"少就少吧,留下的都是精兵。"

他带出来的纵队司令,个个都是硬骨头。

贺炳炎,一条胳膊的独臂将军,能打硬仗,他在战场上失去右臂,照样指挥部队冲锋。战士们说,贺司令比有两只手的人还厉害。

王震,带着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,又能生产又能打仗。他的部队,自己种粮食,自己纺线织布,自给自足。敌人来了,放下锄头拿起枪,照样能打胜仗。

许光达,装甲兵专家,后来成了大将,他没走过长征,资历不深,可是打仗有一套,彭德怀信任他,把关键任务交给他。

人不多,个个都是精英。

少而精的西北将星

1955年授衔。

第一野战军,1个元帅,1个大将,5个上将。

这个数字,在四大野战军里垫底。

有人说,彭德怀不会带人。

这话不对,你看看他带出来的人,哪个不是独当一面的角色?

许光达,第一野战军唯一的大将。

他没走过长征,资历不如别人深,凭什么能当大将?凭的是实力。他在西北指挥装甲部队,打出了名堂,建国后,他当装甲兵司令,把中国的坦克部队带起来了。

王震,上将。他带的三五九旅,既能开荒种地,又能扛枪打仗。南泥湾的故事,全国人民都知道,后来他进军新疆,把新疆稳住了,功劳不比谁小。

贺炳炎,上将。他在战场上断了一条胳膊,照样指挥部队,彭德怀说:"贺炳炎能打,我放心。"

有一次,贺炳炎带着部队攻打一个据点,敌人火力猛,战士们犹豫了。贺炳炎抄起一把大刀,独臂挥舞,带头冲锋。战士们看傻了,司令都这么拼,咱们还怕什么?一鼓作气,拿下了据点。

还有张宗逊、彭绍辉、罗元发、姚喆,都是能打硬仗的。

这些人,虽然数量少,质量高。

你让他们去东北,去华东,一样能带大部队,可是在西北,条件不允许他们大展拳脚。

彭德怀不是不会带人,是西北的战场,决定了他只能培养这么多将领。

陈毅后来总结:"西北的苦,外人看不到,彭老总能在那种条件下保住党中央,保住陕北根据地,已经是奇迹了。"

这话,一语中的。

赵寿山,原本是杨虎城的部下,起义后当了第一野战军副司令。彭德怀用人,不看出身,只看能力,这种胸襟,不是谁都有的。

有人问赵寿山:"你在国民党那边当将军,现在当副司令,不委屈吗?"

赵寿山笑了:"跟着彭总打仗,学到的东西比当十年将军都多。"

建国后,第一野战军的将领,职务都不低。许光达当了装甲兵司令,王震当了铁道兵司令,张宗逊当了总后勤部部长。他们的影响力,不比别的野战军将领差。

人少不代表弱,这是第一野战军的特点。

彭德怀在西北,用最少的兵,拖住了最多的敌人,他用最穷的根据地,保住了党中央的安全。他培养出来的将领,虽然数量不多,个个都是精兵强将。

西北战场,地形复杂,敌人众多,补给困难,彭德怀带着这支队伍,在夹缝中生存,在绝境中反击。

这才是真正的本事。

华东野战军能打大仗,因为他们有条件;东北野战军装备精良,因为他们有资源;第一野战军什么都没有,只有一个信念,保住党中央,打败侵略者。

陈毅说得对,西北的苦,外人看不到,彭德怀培养出来的将领少,不是他能力不行,是环境太艰苦。

这些将领,每一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。

这就是彭德怀。

参考资料:

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《彭德怀传》相关内容

抗日战争纪念网《彭德怀:八路军副总司令》
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《解密:解放军王牌军功勋榜之第一野战军》

参考资料:

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《彭德怀传》相关内容

抗日战争纪念网《彭德怀:八路军副总司令》
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《解密:解放军王牌军功勋榜之第一野战军》

发布于:福建省

上一篇:爱马晒照庆母亲节,马伊琍表情霸气满自豪,囡囡五官酷似文章_妈妈_小爱_身材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2021金字招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